用户名:   密码: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简繁切换
聂杯风采
第二届论坛交流论文——给传统诗教插上互联网的科技翅膀

邢灿华 

    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做好当前诗词教育普及工作,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诗词等传统文化,无论是眼下还是将来,都非常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本人自1995年开始学习软件编程,2000年,又开始接触互联网的web编程。从小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对古典诗词尤其是格律诗词有一些了解。近几年来,又做了一些诗词教育普及的工作,对传统诗教和互联网的结合形成了一些想法。

一、了解互联网的作用

    “忽如一夜春风来”,“互联网+”近年来是一个十分流行的概念。流行也好,不流行也罢,互联网的功能始终在那儿。它永远是我们工作中的一项工具,并没有什么太神秘的地方。考虑到传统诗词爱好者对于互联网了解的实际现状,在谈论具体发挥互联作用之前,我在此先讨论一下互联网的一些基本作用。

1、信息传播功能

    谈到互联网的作用,绝大多数人可能会想到网站,通过网站来了解信息,用于取代传统的报纸。实际上,就这利用到了互联网的传播功能。

2、互动交流功能

    我们学会上网之后,会进一步掌握更多的交流互动功能,如发送E-mail、使用QQ、MSN、微信,会进入论坛讨论,会进入聊天室聊天。

3、更多的应用功能

    但我们更应该了解互联网的更多应用功能。这也是笔者多年以来一直努力的方向。所谓“互联网+”,又称作“互联网加”。百度上是这样来解释的:“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这种解释是今天比较多的一种理解。其实追根溯源,我认为应该写成“互联网+”才比较妥当。因为这个加号,并不是“加减乘除”中的“加法”的意思,而是“增强型”的意思,程序员对于某款软件赋予一些增强型的功能时,喜欢在名称后面加上一个上标的加号,有时也可能加上其它的,比如英语缩写“PRO”之类。

    人们很多的生活和生产活动,都可以用计算机的某种程序予以情景再现,以便于程序自动重复,以节约社会劳动时间,这是我们开发电脑软件的初衷。实际上我们已开发了很多单机版的软件。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尤其是手机的广泛应用,生产更多无需下载安装、随时随地拿来即用的互联网Web软件,就成了人们潜在的需求。虽然我们的用户可能并不知道自己需求什么。

 

二、互联网在诗教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根据互联网的特点,并结合本人在诗教工作中的相关经验,互联网对于诗教工作的作用是巨大的,为了使大家有一个更清晰、更感性的认识,我具体讨论一些实际用途。

    1、诗教网站。

    在诗词教育工作中,我们首先需要建立一些网站。通过网站,我们可以发布活动通知、报道采风信息、介绍诗社和诗人的相关情况,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站,介绍相关诗词写作的知识和诗教工作经验,将相关诗词期刊转化为电子形式,供诗友在线浏览。除了这些图文信息,我们甚至可以制作相关教学影片、作品欣赏的flash动画等多媒体的作品。

    2、诗人博客

    互联网进入web2.0之后,自媒体的兴起,话语权不再是以网站管理者为核心的,而是以用户体验为中心,我们可以建立诗人的BLOG,俗称“博客、微博”等。不同公司推出的免费产品名称各不相同,腾讯公司推出的“微信公众号”和新浪公司推出的“官方微博”在目前都比较受到用户的欢迎。我相信,随着用户互联网知识的增长,出于安全隐私和个性化的需求,将来独立的诗人博客站点会是市场的主流。

    3、互动平台

    当前,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互动的方式可谓百花齐放。比较传统的有:论坛、聊天室、QQ、电子邮件等,当前比较流行的方式是微信和微信群。

    顺便发表一下对微信的看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QQ群的功能相对于微信的功能来说各有千秋,二者都可以安装在电脑上使用。QQ群相对更为适合。一来QQ群可以传递文件,二来QQ群在电脑和手机互通方法,比微信要强很多,而且微信上的聊天记录,在电脑上不便查阅。

    笔者在诗教过程中,对于互联网的互动交流有很清晰的定位。即时聊天工具(QQ、微信等),不作为主要的讨论场所,主要用于紧急通联和感情交流。诗词作品评点则主要使用论坛。投稿则一律使用电子邮件。

    4、格律检测

    格律诗词是传统诗词中的瑰宝,但毕竟“戴着枷锁跳舞”,使初学者对格律望而生畏,成为当前格律诗词难以普及的一个重要原因。有鉴于此,利用互联网络,编写出自动检测的软件,势必会让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事半功倍。

    笔者2013年对互联网的相关软件进行了一些了解,发现这些软件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目前仍处于开发的初级阶段。有的软件采用的标准不准确,有的无法判断拗救,有的界面不友好。为此,本人着手亲自开发了一款在线检测软件(网址:www.586586.cn),受到了广大诗友的欢迎,提高了诗教工作的效率。

    我这款软件受到诗友的广泛好评,我认为不外乎几个原因。一是界面友好。域名简短易记。界面简单直观。可设定各种显示选项,让人爽心悦目。二是容易上手:无需复杂的设定选择,输入诗词自动检测。三是功能较为丰富,实用程度高。能识别孤平拗救,能识别排律,能识别2400个词谱,每字注释、韵脚提示等免却翻阅工具书之苦;四是速度快。由于采用js本地化脚本编写,无须服务器语言,速度非常之快。当然,软件全部免费,并且没有任何乱七八糟的页面广告。

    5、诗词游戏

    人们的学习总是从游戏开始的。诗词教育工作当然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形式,如果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将这一切变为现实。比如,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诗词识记的比赛,现场对联竞赛。甚至可以将各种知识点贯穿于游戏之中。

    未来,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制作更加精美的大型3D诗词类网络游戏,这样,诗教工作就能从初级的益智型向社区型更高形态的社区型发展。

6、活动网站

在诗教工作中,我们需要组织采风笔会、朗诵晚会、诗词大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每一场活动往往消耗我们大量的工作时间。笔者在这方面,结合互联网,做了一些尝试,提高了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其实,我们仔细分析每场活动,不外乎以下几个环节:活动策划、活动通知、活动报名、作品展示、活动图片等。每次活动,我们制作活动网站,通过互联网,大家可以对活动方案进行讨论完善,对活动通知予以发布,在线上进行实时报名。最后,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活动的诗词作品和相关活动图片予以展示。

 7、供求平台

    “诗不能当饭吃”恐怕是很多诗人自嘲时的口头禅。诚然,它并非阻碍诗词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如果能让写诗变得“能当饭吃”,我们相信对于诗词的教育和普及无疑是一个福音。其实不要说写诗,没有互联网之前,很多脑力劳动和精神成果都没有物质回报。究其原因,主要是供求方无法形成有效的对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看到许多脑力劳动者通过它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主要是行业供求平台的搭建。比如“昵图网”是平面设计师的平台,“猪八戒网”是程序员的平台,“榕树下”是作家的平台。目前,我们诗词爱好者还缺少属于自己的供求平台。

    我们的供求平台应该是这样的,客户能够通过平台找到合适的诗人,找到合适的诗词作品,与诗人在平台达成一致的协议。诗人能够通过平台,获得一定的物质收入,为创作增添动力。客户可能是一个自然人,也可能是一个单位,一个团体。实际上,我们在现实中,很多单位花了广告费和物质奖励,没能获得满意的诗词作品,原因就在于其受众面,与互联网的受众面是无法比拟的,而其经济投入也较大,无法达到互联网的精准投放。

    8、大数据

    无论是一款单机软件,还是一款互联网络软件,数据功能是最重要的一环。在诗教工作中,如何对大家创作的海量作品予以保存和检索,无疑是一件大事。如果使用传统方法,专人操作,是一件劳神费力又容易出错的事情,而且无法实现跨时间跨地域的分享。

    笔者据此编写了一款诗词数据库系统,将全区创作的诗词存放在数据库系统中,全区的诗词爱好者,可以透过系统查询和修改相关的诗词作品。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编写更好的软件,尤其是智能终端的APP,我们可以收集更多的诗词数据,形成海量数据,并据此进行不同属性的大数据分析,实现更多更新的功能。比如,我们可以在用户创作完成时,可以提示作品的对仗是否工整,作品与他人是否重复,是否有错别字等等。

    9、在线排版

    诗人的成果和诗教的成果,应该是诗词作品,其物质形态是诗集。无论是一本简易的立本订诗集,还是一本铜版纸彩印的硬壳精装诗集,其校对勘误、排版设计绝对都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费时费力。出书慢、出书累、出书贵,影响了诗人出诗集的热情。通过互联网络,我们可以编写在线排版软件,让用户自己,通过简单的电脑操作,自行排版和校对,既增强了个性和趣味性,又节约了编校时间,节省了制作成本。

    三、互联网应用的难点

    1、观念的更新

    本人针对诗词教育开发了一些互联网的应用,虽然业余从事,颇为辛苦,但最大的阻力,我认为首先应该是观念上的更新。

    比如针对“格律检测”,人们容易产生很多错误的认识。作为软件开发者,我听到最多的,是以下两种看法:

    一是很多专家,认为“格律检测”软件,不能被真正的诗人所使用。他们认为,写诗应该是灵感的产物,不应该依赖任何工具,即便是初学者,也不宜使用。我认为,这种观念的根源,就是思想保守。我们知道,任何一位诗友,写诗改诗没有不查工具书的,不管是计算机也好,还是互联网也好,它无非就相当于我们的工具书,使用它,并不会影响我们的灵感发挥。

    二是很多初学者,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自动创作出诗词作品。当然,未来人工智发展到相当水平,也许的确可以做到,但起码在目前,是无法办到的。网络上所谓的“自动写诗”创作出来的所谓“诗词”,完全是拼凑汉字,仅仅符合平仄押韵,语句和逻辑荒唐可笑。

    2、人员的匮乏

    人员的匮乏包含两个方面:

    一是开发者的匮乏。

    古典诗词代表着文学作品的最高形态,它要求从业者不仅有一定的互联网知识,更要有一定的古典诗词知识。实际上,互联网很早就有格律诗词检测软件,手机现在也有了相关的App,精品力作很少,专业水平莨莠不齐,正是因为跨界知识兼具的开发者过少的缘故。这就要求我们要重视这项工作,给予相关扶持,让更多优秀的人员乐意投身其中。

    二是用户层面的匮乏。

    所谓用户层面,主要是指在精通古典诗词的人员中,擅长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的人员不多。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我们精通古典诗词的人群,多为7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些老年人,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对计算机这种新鲜事物接受程度较慢,有相当一部分人尚不会使用计算机互联网。

    为此我的解决方法有三。一是开发出界面更加友好的实用性手机APP,尽可能降低使用者的门槛;二是给予相关政策扶持,调动中青年诗教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尽可能推出更多让青少年人群喜闻乐见的软件产品,不断教育市场,使中华传统诗词爱好者从“小众”走向“大众”。

    3、费用的保障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互联网相关软件的开发,无疑要依赖企业来进行。为激发企业的创新精神,当前,国家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创新固然可取,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相应的经济保障,势必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试错成本,挫伤从业者的积极性,这对于诗教工作的大力开展必将带来不利的影响。我们希望不仅是所有的诗友和诗词团体,相关的文化部门,从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应大力扶持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给予实际的经费保障,让他们全心投身于这项伟大的革新事业之中。

此外,作为多年的互联网从业人员,我们也不能对互联网寄托太高的期望。比如论坛,笔者虽然在互联网架设有网络论坛,但我们长期以来,始终坚持举办每周一次的线下诗词论坛。毕竟,任何事物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我深信,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插上高科技的翅膀,我们传统诗词教育工作,必将如虎添翼,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天地。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当代诗词论坛 | 简繁切换

投稿邮箱:whhbsc@163.com 编辑部电话:027 68880733 地址:武汉市东湖路翠柳街1号 邮编:430077

Copyright © 2012-2014 whscyl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