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简繁切换
心潮诗词评论
家国情怀与文学书写

对话人:张 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教授)

      蒋 寅(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张德祥(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主任、评论家)

      赵京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樊 星(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核心阅读

家国一体的观念与社会构造密切相关,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家和国具有一种类比的对应关系: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放大的家

家国情怀有两种凝聚方式,一种是从乡土爱到故国情再到爱国主义情感的自然生长,另一种是为培育现代国家的主体——国民,而以国家意识为中心的人为建构过程

现代以来,在以集体主义为主的家国情怀书写中,开始显现个体觉醒与个性解放的因素,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常写常新的家国情怀母题,今天尤其要处理包括民族与世界、个人与国家、小我与大我、情感与理智在内的复杂问题

 

张江:拥有家国情怀的文艺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在中国,家国同构、家国一体的观念由来已久,是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部分。爱国如爱家,危难时舍小家为大家,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今天的文艺创作,仍然需要弘扬这种精神。

家国一体观念由来已久

蒋寅:家国一体观念的形成,与中国社会构造的特殊性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家和国具有一种类比的对应关系:家 就是一个缩小的国,国就是一个放大的家。民族危亡关头,忠孝不能两全之际,相比尽孝奉亲乃至恋妻顾子,临危赴难更具正当性,因为国是一个大家,国之不存, 家将焉附?所以无论是岳母刺字“精忠报国”,还是霍去病“匈奴不灭,何以家为”,都是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故事。

张德祥:中国的国家形态 及理念在尧舜时期就初步形成。自夏开始,形成“家天下”传统,家国同构的文化基因历史深远,加之祖先崇拜的传统,家族的亲和情感历久弥新。这也是为什么以 “忠孝”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能牢牢占据文化的支配地位,作为精神支柱支撑着国与家相互认同、相互依存的原因。“家国同构”“家国一体”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情 怀,“国泰民安”“家和万事兴”是生发于这一情怀的心愿。

樊星:儒家的人文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能做到者非常少。但“家国 一体”的观念深入人心。陆游所谓“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体现了中国人“家国一体”的民族情感。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 抵万金”的感慨,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叮嘱,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也都道出了家与国休戚与共、个人命运与民族兴亡息息相关 的忧患意识。

赵京华:但是,到了近现代其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中国现代民族国家意识的出现是以反帝反封建为契机的,一方面现代国家要求 国民凝聚共识,形成一致对外的国家认同;另一方面,传统的臣民转变为现代意义上的国民,家国一体的观念不再以儒家天地君亲师为终极目标,不再以效忠帝王为 旨归,而是以主权在民的民族国家为认同对象。这给传统中国文化里的家国一体理念和家国情怀注入了新的要素。

人的凸显与现代家国情怀

张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增强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个人的价值也只有在推动社会进步、增进国家富强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实现。在家国情怀的链条内凸显人的意义、人的价值,实现人、家、国三位一体的价值同构,是现代中国的又一精神传统。

樊星:先秦时期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同出现的,还有“人本”“民本”思想,如《尚书》中说到的“惟人万物之灵”,《管子》中指出的“凡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此后更有所谓“国以人为本”“得人者得天下”的说法。但这种朴素的人本主义思想,即个人的存在与个体的意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实际上被轻视和 忽视了。所以,家国情怀在历史上存在一个比较大的分野,那就是从古代到近代,基本上是以集体主义为主的家国情怀书写,而从现代到当代,家国情怀书写中开始 显现人的个体觉醒与个性解放的因素。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蒋寅:虽然宗法社会中个人总是强烈地意识到自己是宗法统系中的一分子,但 儒家文化所弘扬的强烈主体精神和使命感,促使广大士人将自我作为有担当且有行动能力的主体来体验。为拯斯民于水火,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历代士人无不励志 躬行,成仁取义。国家遭遇外敌入侵时,拼死抵抗,舍身殉国;朝内奸臣当道、王纲隳颓时,挺身而出,抗颜直谏。从夏商时代的关龙逄、比干,直至明清时代的海 瑞、杨雍建,上至宰辅阁僚,下至苏州五义士那样的平民,坚持正义,反抗黑暗势力的压迫,始终是中国古代士人不屈不挠的传统。

张德祥:现 代以来,随着民族国家的现代化,人的解放、人的价值得到凸显。从《红楼梦》到《家》,可以看出,封建礼教严重窒息了人的生命活力,扼杀了人的创造才能。而 人的生命活力与创造才能的发挥,是一个国家充满创造活力、保持先进性的前提。这就是“五四”以来,爱国主义和个性解放互为依托、民族解放和人的解放互为表 里、反帝和反封建并行的原因所在。由此可见,现代意义上的家国情怀,是人、家、国三位一体的价值同构,而人的价值尤为重要。只有实现了人的全面发展,激发 出人的创造才能,国家才有活力和希望。

赵京华:现代意义上的家国情怀有两种凝聚方式。一种是从乡土爱到故国情再升华为爱国主义情感的自 然生长过程;另一种是为养成现代国家的主体——国民,而以国家意识为中心的人为建构过程。无论通过哪一种方式形成家国情怀,人都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文学是 人学,表现人的家国情怀,表现人民对大地山河的爱恋、对国家民族的认同,也便成了现代文学的题中应有之义。

家国情怀文脉源远流长

张江:在中国文学中,家国情怀始终是重要的文学母题,由此也衍生出不计其数的爱国主义经典篇章。这些文学经典超越时空,历久弥新,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反复吟唱,成为中国人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支柱。

张德祥:家与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我们的精神根基,更是男儿建功立业、安身立命的寄托。古代诗歌中常常见到“少小离家老大回”,男儿出乡关,建功 业,直至告老还乡,情感始终在家与国之间回荡。“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历代边塞诗一以贯之的是保家卫国的主旋律,“将军白发征夫泪”“古来征战几人 回”,正是这种牺牲精神,树立起中华儿女戍边守土的家国责任,奠定了中国文学的悲壮与崇高之美。

蒋寅:先贤们葆有的这种铮铮骨气和崇高 节操,来自孟子所谓集义而生、日益存养的浩然之气。从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到唐代诗人戴叔伦的“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 关”,再到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种民胞物与的家国情怀正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传统文化的精髓。直到 今天,这种正气仍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价值依据。

赵京华:家国情怀及其文学表现,在近代之后呈现出崭新的形态。它既接续着 中华传统,又有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要求革命和解放的现代内涵,成为“五四”以来新文学的母题之一。中国新文化发端于“五四”运动,周氏兄弟早年对东 欧巴尔干等弱小民族亡国亡种及其文学中反抗斗争精神的关注,上世纪20年代乡土文学的自然发展,“九一八”后东北作家群的爱国主义写作,构成了现代文学的 一条清晰脉络,而“七七”事变的爆发,更是将文学的家国情怀推到高峰。

樊星:儒家讲“浩然之气”,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道家其实也讲正气,例如“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一说。这些说法,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士大夫乃至普通百姓的“民魂”。这种“民魂”,基本上构成了中国 从古到今的文学写作的主要精魂。在当代文学的长篇小说创作中,经由苦难叙事来抒写家国情怀,也一直是多元化写作中最为重要的一脉。

家国情怀母题常写常新

张江: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爱国主义,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民族英雄。在中国文学史上,家国情怀既穿越古今,一以贯之,又常写常新,五彩斑斓。这造就了家国情怀母题极大的张力和丰富的蕴涵。

蒋寅:在中国文学史上,家国情怀一直是士大夫文学的重要主题,既有乱世里屈原那种对国家前途的殷忧,也有盛世中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那样的壮 志。在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的时代,士人群体的济世之心固然超过独善之志,表现出奋发有为的豪迈情调;就是在外敌侵凌、内政昏蔽的时代,他们也没有一味消沉 萎靡、明哲保身,而是抗颜直谏,投军御敌,在他们中有诗人李白,有词人辛弃疾,还有写下不朽名作《满江红》的爱国名将岳飞。而当置身改朝换代之际,身世飘 零,甚至生活在异族的统治下,冠裳易服,他们在奋力抵抗之余,又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化救亡大志,潜心学术,欲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德祥:家国情怀确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近代以来,国家积弱,民族危亡,文学中的救国救民之情更是炽热,尤其是新文学,始终以民族独立、人民解 放、国家富强为精神主流,以爱国主义为思想主脉,在现实主义的表达中注入强烈的现代意识。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像20世纪文学这样与民族存亡、国家兴衰 休戚相关——呐喊、觉醒、抗争、奋斗、反思、改革,一路走来,风风雨雨,但始终充满着古老中国向现代中国蜕变的强国富民梦想。

樊星:在 当代文学中,讴歌“民魂”的优秀作品,有增无减。大略看去,有五个文学人物系列:一是“反思文学”中周旋于极“左”思潮的落难者,二是“改革文学”中勇往 直前的改革家,三是“军旅文学”“战争文学”中的优秀军人,四是“历史小说”中名垂青史的帝王将相、士大夫,五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底层叙事”中自强不 息的小人物。他们虽非尽善尽美,但是,或具有顽强的生命意志、温暖的人情味,或富有远大的抱负、超凡的智慧,虽历经坎坷,甚至遭遇失败,也仍然给人以理想 人格、英雄气概的感染。

赵京华:在现代民族国家依然处于建构和发展过程中的今天,爱国主义的文学主题和家国情怀的书写依然有存在的理由 和依据,也依然会常写常新。当然,今天的文学家也要面临更复杂的问题,如民族与世界、个人与国家、小我与大我、情感与理智等。关键要有真情流露,要以诚立 言,如此才会有优秀的家国情怀的书写与表达。

张江:表面看来,今天人们的家国情怀好像淡漠了,事实上,家国情怀仍然拥有最广泛的认同基础,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情感共识,也是中华儿女最基础、最普遍的情感底色,最容易引发共鸣。作家艺术家依托于此,可以创作出更多饱含历史信息的壮丽诗篇,建筑民族文学的心灵史。

                                                (2015年02月13日08:14 来源:人民日报)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当代诗词论坛 | 简繁切换

投稿邮箱:whhbsc@163.com 编辑部电话:027 68880733 地址:武汉市东湖路翠柳街1号 邮编:430077

Copyright © 2012-2014 whscyl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