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简繁切换
诗词界
【热点互动】周啸天诗歌获鲁奖

【人民网编者按】

最近刚刚颁出的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站上了风头浪尖,以诗集《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获得诗歌奖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的诗歌,被网友摘出传到网上,引起了巨大争议。 有网友将周啸天的诗歌评价为打油诗、新闻诗,也有人力挺周啸天,认为进行攻击时总会挑选最薄弱的作品,而评奖则是相反,是选择最好的作品。周啸天有好的作品。尤其是来自王蒙等人的赞美之声,更像是“火上浇油”一般,让质疑的烈火燃烧得更加凶猛了。

作为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之一,鲁迅文学奖究竟是“精英评审”的游戏,还是应获得更多的大众认可?

【调查】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提名诗歌作品,你如何评?更爱哪一部?

名人评:

王蒙(著名作家):亦属绝唱,已属绝伦。这里有一种平常心,写平常事,而平常人平常诗中出现了趣味,出现了善良,出现了生机,出现了至乐至公至和,在充满戾气的现代世界上,这实在是难得的和谐之音。

杨牧(著名作家):周诗的神奇、周诗的妙造和周诗所特有的唐诗般的练达品格

高洪波(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评奖委员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诗人):网友的标准在我看来有些滑稽。在我看来,周啸天的诗歌有对生活对时事的感想,旧瓶装新酒装得不错。我是赞成的。新旧体诗的标准不一样,我们应该提倡旧体诗,尤其是对当代的时事有反映的。……我认为他的诗健康明快,对于当代很多时事生活的反映很迅捷,甚至超过了我们新诗的反映程度。

王红(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周啸天同事):周老师精于诗词鉴赏,懂篆刻,是受学生欢迎的古典文学教授。周老师获奖不知算幸运还是不幸,用这种摘句挑刺法要在杜诗中挑二三百句怕也不难,能证明什么,老杜是唐代第一打油诗人。

吴景娅(重庆作家,曾获冰心散文奖):我观察了一下,有些文学奖搞搭配政策,评一些真正的好作品,再搭配一些莫名其妙的作品。评委们都是专家,连普通读者都能看出的好坏,他们怎么会看不出来。

柳忠秧(与周啸天竞争鲁奖的诗人):他的诗歌确实比我差得太远。我的古体诗题材是大江大河、文化批评、生态环境等,无论在胸襟、气韵、高度上,我都愿意与周啸天PK。古体诗需要有沉思,可以诙谐,但需透露苦涩,而周教授的诗歌中关于赌场、关于杨振宁订婚这些内容,实在浅薄,毫无精气神,让人难以读出其品位。

网友评价:

yinying2001:还没张宗昌写得活泼灵动:大明湖,明湖大,大明湖里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达。

一眼望不到边的XX:我能笑出眼泪来么。

孟菲斯蓝:这个太喜庆了。生生把鲁迅诗歌奖整成逗逼奖。

五岳散人:鲁迅文学奖改宗旨了?变成给行为艺术发奖了?王蒙这些人推荐词写到肉麻的程度,是吃得不对付?

枕书庙人:周作明显带有探索性质,他的好作品颇值一读。他的差作品,也不必讳言,哪个作家集子里还没点次品?

让开_我要跑路:“其实周啸天的课是大学期间我唯一不会翘的,周老师的中国文学史讲得很好,他本人也是一个很儒雅和善的人。人是很复杂的,事情也如此,仅凭一件事就毁谤一个人,很无知。

枕书庙人:周作明显带有探索性质,他的好作品颇值一读。他的差作品,也不必讳言,哪个作家集子里还没点次品?

羯杰式:我是百度古诗词吧吧主,说句实话,就以周和柳的水品,我们吧随便一个高中生的水品就可以甩他八条街。

慕容不是:鲁迅没气活过来啊?

冰英教育-仇炼英:周啸天的诗(虽不是全部)与学校运动会上的打油诗有异吗?或许鲁奖新增了打油奖?

十指扣一世爱:今天你给我颁奖,明天我再给你颁一个,文坛就是养老院!


文学奖惹争议正常吗?出现的争议能不能被忽视?

正方:正常!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拿了奖,不也有人不忿?

阿来落选了,周啸天当选了。这也许是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后引发的最大震荡。周啸天成为了第一个以传统诗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者。他的《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一度“洛阳纸贵”,网民纷纷传阅。周啸天对获奖一事颇为高兴,他说:“我看到了当代诗词作品中已经有了不输于唐代诗歌的文采,更重要的是写出了当代人的风貌和精神价值。”但也有不捧场的,著名作家方方就有不同看法,她在微博上读了周啸天的几首诗后感叹:“难怪一些诗人说,得鲁迅诗歌奖只有利益,没有荣誉感。”

网友迅之:周啸天的自我评价未必客观,方方的刻骨批评也未必正确。不信咱们可以来读其中一首:“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罗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苏玩博戏。”这固然像是一篇打油诗,但打油诗也是诗啊,尤其像笔者这样的打油诗创作者,更是觉得周啸天的得奖带来了莫大的“精神激励”。过去,每每随手写上一篇打油诗,无不供朋友间取乐,未料打油诗也能够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乃至于被认为不输于唐代诗歌,早知如此,昔日的作品倒不应“阅后即焚”,若保存下来,攒个诗集,庶几也能拿个诗歌类文学奖,也未为可知?

鲁迅文学奖作为以鲁迅先生命名的中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自然应是公正的,令人信服的。但文学终归是一件主观作品,文学即便再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不会是绝对客观的。任何主观的作品都是有缺憾的,有争议的。即便格非凭借小说《隐身衣》全票获得了本次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奖,也不能说《隐身衣》就是完美无缺的,基于此,并不能因为周啸天的几首打油诗就认为他的诗歌毫无价值。王蒙不就认为周啸天的诗歌“读来甚觉畅快”?只是,“不敢说完美无缺”与“不能说毫无价值”之间貌似也可以隔着千山万壑,天上人间。那二者又是如何拉近距离,以至于同获评委青睐的呢?

个中缘由,值得玩味。但鲁迅文学奖自1986年设立,1997年首次开始评奖以来,优秀作品也可谓层出不穷。从史铁生的《老屋小记》、迟子建的《雾月牛栏》开始,及至阎连科《黄金洞》、《年月日》,王安忆《发廊情话》,还有鄢烈山《一个人的经典》等等,鲁迅文学奖也曾慧眼识珠,经典作品并未被埋没。除了周啸天的几首打油诗引起争议以外,本次鲁迅文学奖评选出的大多数作品早已历经市场检验。

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有争议的。莫言拿了奖,不也有人不忿?村上春树声名隆重,作品早已畅销多年,不也一样屡屡失落于诺奖?这其实一再说明,文学奖有争议是常态。若能拿来类似,这倒是:今朝诗人无上奖,大师笑论文采扬。乘马以行入御座,哪管世人论短长。

反方:文学奖不能忽视争议,该给外界一个合理交代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之后,诗人周啸天的得奖在网上引来了围观。有人在微博上贴出了周啸天的诗句,“炎黄子孙奔八亿,不争馒头争口气”“今宵荧屏富春光,五省共追超女狂”,并追问这样凭借这样的作品,是否能够获最高级别的文学奖。

网友大嬷嬷:业内人士对于网友的围观可以不屑一顾,一句曲高和寡就可以对抗质疑,用一位评审的话说,鲁奖“说到底还是以专家评价标准为主的"精英评审",难以让每一个人特别是普通大众满意”。

这话自然不错,普通人觉得这诗再“雷人”,哪怕把古体诗写出了先锋味,也难说其作者就不够格拿奖。作为投票产生的奖项,当然就是投票人说了算,连靠成绩说话的足球金球奖都难免争议,更不用说评价本就不少主观成分的文学领域。而诗歌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其评判标准更难以捉摸,甚至可说超出一般人的审美能力,这也是为何历年来雷人鲁迅奖往往出在诗人身上。从逻辑上讲,“普通大众”不懂行也确是说得通的理由,这不经常有报道说公众阅读时间不够,阅读质量不高嘛!

但要看到,文学界内人对鲁奖的质疑也不少。比如今年作家阿来零票落选,就引来他抗议,说要“问一问为什么”,“这个奖都做成这样了,不得也罢”。柳忠秧、车延高等让网民大开眼界的诗人在参选时,也遭遇过作家、批评家的指责。有趣的是,周啸天获奖之后,去年在网上“红”过,并在鲁奖评选被知名作家方方“阻击”的柳忠秧表示不服,“比我差得太远”。

当然,这些争议在文学界依然在正常范围之内,原因还在文学“好坏”的模糊性上,比如周啸天的诗歌就曾得到过王蒙的赞誉。但有一些质疑就很难回避,比如早有声音称评选中存在跑奖情况,通过各种研讨会与评审拉近关系,还曾出现过一届多名评审获奖的情况,举贤不避亲甚至不避己。

面对质疑,评奖方或许坦荡荡觉得不值一驳,但如果希望将奖项办得更有生命力,还是该给外界一个合理交代,而并非简单用“精英评审”这样的措辞带过。普通大众也许的确并非文学界希望争取的读者群体,但想必评奖方也不愿意在文学爱好者甚至作家、评论家人群里也丢了公信力,让鲁奖变成自娱自乐的小众游戏吧?


周啸天诗歌感动了鲁奖评委,为啥感动不了网友?

关于文学作品的评判,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至少有一些最基本的审美准则是互通的。好与坏,美与丑,亦是能通过读者的反馈来验证的。固然,有一些作品属于阳春白雪,高雅的读者叫好声多一些。而有一些作品属于下里巴人,大众的读者叫好声多一些。但无论哪一种,至少作品本身的水准,达到了一定的层次,能够感染和鼓舞各自的读者群。观察周啸天的诗歌,里面充斥着“不蒸馒头蒸口气”的词句,除了感动了几个评委,还能感动谁?微博搜索一看,大量的拍砖扑面而来,如此口水化的诗歌也捧为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不仅仅侮辱了诗歌爱好者的审美能力,亦是对鲁奖本身的侮辱。

网友杨兴东:本次鲁奖评议,尽管采取了实名制投票,但进步仍然局限,从“打油诗”获奖来看,其公正性仍然堪忧。曾获茅盾文学奖的阿来,其作品广受读者喜爱,但在鲁奖评选中竟然一票未得。如此惊人的反差,更折射出周啸天获奖的反常。根据相关报道,周啸天的诗歌集,在鲁奖评选中共得9票,仅2票未投他。这种评委近乎一面倒的情况与周的作品所带来的违和感,一起构成了一幕荒诞的闹剧。

还鲁迅文学奖一些尊严吧,少一些跌破底线的作品获奖。从鲁奖设立以来,评选风波就接二连三。甚至有一届还闹出评委当选的笑话。现在这本《将进茶》诗歌集再度摆进了鲁奖的殿堂,这是在讽刺时下已无诗歌,已无诗人,还是在启示我们,审美能力的落后已经跟不上评委的口味?从羊羔体,到柳忠秧的打油诗参选,再到《将进茶》的获奖,一次次刷新底线的奇葩诗歌,所破坏的正是创作诗歌的环境。当拙劣者不知凭借什么伎俩,频繁出入神圣的获奖礼坛,平凡的一般诗歌爱好者还有什么勇气,坚持诗歌的写作?

不负责任的鲁奖诗歌评选,所折射的仅仅是当前文坛丑陋阴暗的一面。周啸天的诗歌能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进入评委视野,说明有关文学新人新秀新作品的选拔机制,已出现一定的问题。庄严神圣的文坛,特别是相关的文学组织,在这一本拿得鲁迅文学诗歌奖的《将进茶》面前,需要有所反思与反省。

网友tmxomw:舆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反应,在于周啸天自称有“不输唐代诗歌的文采”,而事实上其作品如“今宵荧幕富星光,五省共追超女狂”,凸显的是打油诗的路数,而从我们所看到的其更多作品来看,打油是周氏作品的主体风格。然而恰恰是这样的打油诗,获得了巍巍乎高哉的鲁迅文学奖。自诩、打油、大奖,这三者之间构成了让人忍俊不禁的戏剧张力,周教授获大奖这样一条正能量新闻,由此有了颇多的笑料色彩。

然而周教授是有底气的。其底气除了源于自己内心莫名的豪情之外,还在于有名人为其抬轿。其例证之一便是王蒙的“积极肯定”。王蒙日前在《文汇报》刊文称周著“活泼、生机、古雅、趣味,耳目一新,叹赞有加,喜传统体例诗词有了新的突破矣”,此语足慰周氏老怀,将令周教授本已爆棚的自信,更如野草般疯长。但是,看官,若是在蒙昧时代,名人出面抬轿,俯瞰众生小,大众通常是不敢置喙的,膜拜大师、顶礼权威,那几乎是集体无意识;然而今时今日,大师者云,已不复有过去那般一言九鼎之威力。王蒙固然栩栩然大家矣,但其评价周氏之文,有几分是发自内心的赞赏,有几分是朋友之间的酬酢之语,还真得打个问号。

周啸天认为自己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将进茶》足以挑战李白的《将进酒》,其诗云:“世事总无常,吾人须识趣。空持烦与恼,不如吃茶去。”这样的作品能不能把李白PK掉我们不得而知,我们所知道的是,这样的作品征服了鲁迅文学奖的评委。网上有段子说:“如果说一个女大学生晚上去夜总会陪酒,听起来感觉不太好,负能量;可如果说一个夜总会小姐白天坚持去大学听课,就满满的正能量了。”如果说鲁迅文学奖放低身段,向打油诗低头,听起来感觉就不太好;可如果说打油诗作者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打动了评委,这样似乎就很励志了。但事实上,两者是王八对绿豆,一回事。

如果说,周氏审美和评委们的审美高度一致,他们在精神上是快乐和谐的一家,那倒也罢了;最怕的是,不是打油诗本身,而是打油诗之外的因素,比如人情、比如利益,一言以蔽之,是作品之外的江湖笼络了评委,那才是比“打油诗挑战李白”更让人无语的悲哀。


鲁迅文学奖惹争议,谁的尴尬?

鲁迅是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以鲁迅名字命名的鲁迅文学奖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当然,如今各大文学奖项如泥沙俱下,那么多的文学奖项搞得人们眼花缭乱,却没有多少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当然,这不排除当代作品没有经历时间淘洗的原因,但是,想想至今只有莫言一位中国大陆作家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就可以想见当代文学的水平了。

网友李兆清:鲁迅文学奖评选惹争议,这在人们看来显得有些不可思议。耗费阿来很长时间的报告文学《瞻对》竟然零票落选,一位非著名的周啸天的诗歌却获得了诗歌奖,让人有些不可思议。看看周啸天的诗歌,那首《将进茶》完全是模仿诗仙李白,李白的《将进酒》是著名诗歌,因为这首诗歌里熔铸了诗人的感情,而在周诗人的这首诗中,笔者见到的只是简单地模仿,东施效颦的结果只能是贻笑大方。正如网友炮轰的那样,其水准只是打油诗,合辙押韵都没搞清楚就来写诗,真的让人怀疑这个奖到底是怎么才得到的。笔者之前也写过诗,毫不夸张地说,周诗人的水平笔者也差不到哪儿去。不少网友也认为,周诗人的水平都没有自己高竟然登得大雅之堂,着实让人感到莫名其妙。

联想起之前作家方方举报柳忠秧诗歌获奖有猫腻,尽管柳诗人打死也不承认,但正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那个新闻到今天也没有相关部门给出权威的说法。现在的文学奖评选,请到的是作家学者,可是难保会有少部分选手贿赂评委,导致评委与选手穿一条裤子,最终评选出的结果就很难公正。当然,如今公众对于文学奖的评选要求颇高,既要求不能总是那几个人、即便这几个人是著名的作家、要有几个新人,同时这几个新人的水平不能太离谱。想想周诗人的打油诗都能获得鲁迅文学奖,笔者疑惑的是,到底是鲁迅文学奖的门槛真的变低了,还是就没有其他更加优秀的诗人可以获奖了吗?鲁迅文学奖在公众心中有相当的知名度,与其相关的新闻将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鲁迅文学奖是要拉近与公众的距离,但也不能突破自己的底线,让质量这么低的作品获得诗歌奖,降低了鲁迅文学奖自身的公信力。当然,当代文学水平不高也是不争的事实。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的人本来就少,甚至于全民阅读都要通过立法来推动,写书的人就更加凤毛麟角了。

鲁迅文学奖惹争议,这绝不是一个小问题,愿这样的争议能够引起相关方面的警醒。

网友熊祎祎:不少人将之与此前有“跑奖”嫌疑的湖北诗人柳忠秧联系了起来,称“挡住了柳忠秧,没挡住周啸天!”更有甚者,谐仿打油诗予以嘲讽:“鲁迅闻知泪双流,何人让我来蒙羞。以为来人才八斗,谁知竟是顺口溜。”

其实,不单单是鲁迅文学奖,包括其他一些奖项的评选,面对的争议并非来自于文学品位上的,更多是来自于程序上甚至奖项本身。而现在的问题在于,我国有一批体制内的作家可以完全隔绝于市场,仅仅依靠体制内的认可生活下去,形成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则。故而,作为这个体系里含金量最重的“明珠”,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让大家趋之若鹜,不少人不惜绞尽脑汁、托遍关系也要拿一个奖。

话又说回来,打油诗和顺口溜都能获得最高奖项,在这个以文明著称的泱泱大国,是否有滥竽充数之嫌。在笔者看来,文学是源自心灵的表达,是对文字之美的虔诚,是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功业,而不应是小圈子的某些人坐地分配的。

当然,如果一个作品达到一定的独特的艺术境界,还能激发别人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热情,给他一个奖项又何尝不可呢?

其实,说到底,评不评奖,谁能获奖,真的与普罗大众没什么关系,或许,一切正如周啸天获奖作品《将进茶》一诗开头写到的一样:“世事总无常,吾人须识趣。空持烦与恼,不如吃茶去”吧。


鲁迅文学奖到底有无“幕后操作”?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评奖恐怕是文坛的第一件难事,哪怕是诺奖,我们也见识了获奖之后的众说纷纭。本届鲁奖还未开评已经由“方柳之争”拉开了硝烟四起的序幕。终于,揭晓了。我不想对具体作品评头论足,我的看法肯定不可能与评委们完全一致,我想说说我的总体印象——关于评奖定位标准的变迁。

韩浩月:没人知道周啸天获奖是否存在“幕后操作”,但网友将其获奖称为“丑闻”并非无中生有。近到被方方批评四处拉关系的柳忠秧,远到山东作协副主席王兆山,周啸天的“诗风”很容易让他与前两者划归同一群体。一旦作品质量难以服众,就难免让别人指指点点。

“不敢说自己已经超越唐人,但我拿出自己的诗词参评中国文学的最高奖之一,是因为我看到了当代诗词作品中已经有了不输于唐代诗歌的文采。”周啸天的这种自我评价,亦是引发网友不满的原因所在。而网传王蒙“亦属绝唱,已属绝伦”的评价,更是令很多人反感。周啸天获鲁迅文学奖,并没有扩大其作品的美誉度,反而殃及奖项的公信力,对于周啸天和鲁奖一定是双输。

鲁奖主办方和评委,应知道将诗歌奖颁给周啸天带来的风险,明知会有舆论压力而为之,有两种可能,一种是鲁奖坚持认为周啸天与鲁奖足够匹配,不惧外界批评;二是鲁奖处在某种无奈之中。有网友呼吁对鲁奖进行调查,这其实是不太可能实现的事情,除了舞弊的证据很难找到之外,艺术奖项的公平与否,也有其主观性难以避免的矛盾。

在网络舆论还不像今天这么发达的时候,周啸天获奖,也许不知不觉中就过关了,反正文学奖也没多少人关心,媒体发一轮通稿便销声匿迹了。在社交媒体发达的时代,本来文学奖也没多少人关注,可一旦有人发现猫腻的可能,文学奖身上应该具备的公平性就会成为话题、被挑剔。人们的普遍心理是,如果鲁迅文学奖不能保证其水准,奖项的权威性何在?所以,周啸天获奖的新闻被发酵,舆论的指向并非嘲讽周啸天,而是担心文化的滑坡。

鲁奖评委会现在可能会有点百口莫辩的感觉,但还是应直面质疑,与疑似丑闻切割,尽可能地对批评给出正面回应,比如提供周啸天有资格获奖的足够理由,让每位投票给周啸天的评委进行阐释。如果不回应的话,那么鲁奖就彻底和疑似丑闻纠缠在了一起,以后再评选就不会有人相信了。

宋家宏:众所周知,诺贝尔文学奖的定位标准是奖给“作家”的奖项,作家以他长期的创作,产生了一系列构成影响的作品,之后在某一年获得了奖。而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前的定位标准都是奖给“作品”的奖项,某个作家在某个时段内创作出了在这个时段最优秀的某部作品,因此而获奖。茅盾文学奖是四年一次,之前鲁迅文学奖是三年一次,现在也变为四年一次了。茅奖、鲁奖都以作品为价值衡量中心,不太考虑写出这部作品的作家之前的影响力。

我感到,从2011年所评的茅盾文学奖起,评奖的定位标准开始发生变化。大腕云集,所依托的作品又并非这位大腕最好的作品,甚至不是这个时段内最好的作品,在我看来,张炜、莫言、毕飞宇皆如此。但是想一想,他们又确实早该获奖了!可是,这样一“想”,评奖的定位标准不是已经从“作品”转到了“作家”了吗?

本届(第六届)鲁迅文学奖我最关心的是中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以及理论这四类,对这四类作家、作品也相对熟悉。从评奖结果来看,我以为评奖定位标准的变迁也是明显的。同样,得全票的几乎都是在文坛熬了数十年,且有持续影响力的作家、诗人、评论家(其实,对一部作品得全票,本身就是可疑的,而对一个作家大家都认可,这种可能性更大)。而这次得全票的人数可能是最多的一次,至少比我参加评奖的第五届多得多。但所依托的作品仍然不一定是这个时段最好的作品,甚至也不是这位作家最好的作品;而他们应该获奖了,至少中篇小说、理论类皆如此。这不是从考虑“作品”转移到了考虑“作家”了吗?至少参考了作家历史影响力、持续影响力的因素。

评奖定位标准的这种变迁,好处是所评结果偶然性因素减少了,争议也随之减少,人们在大腕的面前,至少服气的因素会增加一些,走左道旁门而获奖的机会也会少一些——你的创作没有长期的持续的影响力是不可能获奖的。坏处是这个时段的一些优秀作品会被并不优秀的作品掩盖,因为创作它的作家可能是无名之辈——新人的出现更难了。甚至,有一定影响但影响力不够大,但又创作出了真正的好作品的也不一定能获奖,我认为在这次评奖中就有这样的作品。而新人的作品本身就很难引起文坛的重视。

当然可以说,一个作家应该勤奋创作,持续地产生影响力,写出一篇比一篇好的作品,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苛求,一些天才作家也不大可能佳作连连。张爱玲的创作高峰只有短短的两年,而且是刚出道的那两年!

鲁迅文学奖,包括茅盾文学奖定位标准发生变迁了吗?还是在变迁的过程中?我以为,如果定位标准不明确(是给“作家”还是给“作品”?),会带来评委、作家、读者以及关心这些奖项的所有人内心价值标准的混乱,争议也就不可避免了。


自珍自重!鲁迅文学奖应与“丑闻”切割

王旭明:做到自珍自重一点不难,关键是要珍惜这些奖项的声誉。就拿鲁迅文学奖来说,它创立于1986年,是以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命名,为鼓励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和评论、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作品而设立的。它与茅盾文学奖共同构成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这个奖项不仅应该保持它的伟大和崇高,而且应该将其进行到底,才不辜负这项奖的初衷。鲁迅文学奖已经成为了一个文化品牌,一个文学象征,要珍惜这一个品牌和象征的来之不易。其他奖项亦大致如此。

做到自珍自重一点不难,还要在评选过程、尤其是评委的选择上下大功夫。从人们这次对鲁迅奖的批评看,评委的选择的确有问题。此届获奖者周啸天的诗颇得著名小说家王蒙的激赏,但有人认为王蒙先生本就是国诗创作的外行。评论者徐晋如说:“鄙人在书店曾翻过他和画家谢春彦的《王诗谢画》,几乎没有一首符合格律的作品,更不要说进一层的情志、意境了。”其他奖项也有尽管是内行但已经与时代隔绝或精神、身体都力不从心的人当评委的现象,如此评委怎能评出真正的好作品,如此结果又怎能服人心呢!

鲁奖及至所有奖项的评选过程,一定要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这些传统奖项评选的过程和方法不妨借鉴当下一些时尚的娱乐化的比赛过程和方法,比如中国好声音、青年歌手大奖赛等等。将比赛过程放到报纸或网络上,由关门评比、黑暗中评奖变成开门评比、开门竞争。将作家作品展示在百姓面前,听取各方意见,避免“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这种连打油诗都不如的作品获奖,令结果难以服众。

其实,公开评比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将评奖的过程展示出来。这个过程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审美趣味和文艺鉴赏力的过程,也是文学艺术从象牙塔走进人民群众的过程。公开评比可以发挥出这些奖项对于艺术普及性的作用,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奖项,从而喜欢文学和艺术。

当下文艺奖项很多,但基本上作用很小,甚至没有作用。若想发挥这些奖项应有的作用,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我们从事这些工作的同志,特别是文化艺术部门,不珍惜荣誉的来之不易,不珍惜几十年的品牌效应。这种不珍惜,小而言之是给奖项本身带来损失,大而言之是发挥不出来文艺作品在时代洪流中应当发挥的鼓舞士气与凝聚人心的作用。

附《将进茶——周啸天诗词选》部分诗歌:

洗脚歌

昔时高祖在高阳,乱骂竖儒倨胡床。

劳工近世闹翻身,天下久无洗脚房。

开放之年毛公逝,香风一夕吹十里。

银盆滑如涧底石,兰汤浑似沧浪水。

健身中心即金屋,中有玉女濯吾足。

大腕签单既得趣,小姐收入颇不俗。

别有蜀清驻玉趾,转教少年为趋侍。

游刃削足技艺高,捏拿恭谨如孝子。

君不闻钱之言泉贵流通,洗与为洗视分工。

沧桑更换若走马,三十河西复河东。

尔今俯首休气馁,侬今跷脚聊臭美。

来生万一作河东,安知我不为卿洗?

月亮最爱小朋友

爷立儿走月即走,儿立爷走月不走。

儿太聪明爷太痴,月亮最爱小朋友。

写邓稼先

炎黄子孙奔八亿,不蒸馒头争口气。

罗布泊中放炮仗,要陪美苏玩博戏。

写《千手观音》

花光的历飘香久,法相庄严蕴意深。

引领慈航成普渡,神州除夕降甘霖!

写《超级女声》

今宵荧幕富星光,五省共追超女狂。

歌曲一朝惊屈贾,粉丝十万下江湘。

……

另类推陈易出新,歌坛况复见清纯。

珠圆荷洁呈靓影,笔畅墨酣赋宇春。

写翁帆杨振宁订婚

二八翁娘八二翁,怜才重色此心同。

女萝久有缠绵意,枯木始无浸润功。

白首如新秋露冷,青山依旧夕阳红。

观词恨不嫁坡髯,万古灵犀往往通。

写张国荣

古诗虽云歌者苦,如君岂伤知音稀。

陆海歌迷共垂泪,旋见光碟涨如飞。

楼头坠絮已无语,帘外冷风继续吹。

哥哥不复为情困,万里云霄一蝶衣。

(据郑州晚报、晶报、荆楚网、青年报、南方日报、长江时评、羊城晚报、环球时报报道整理)




首页 | 论坛要闻 | 聂杯风采 | 心潮诗词评论 | 吟坛名家 | 荆楚吟坛动态 | 诗乡建设 | 荆楚校园诗教 | 诗影艺术 | 当代诗词论坛 | 简繁切换

投稿邮箱:whhbsc@163.com 编辑部电话:027 68880733 地址:武汉市东湖路翠柳街1号 邮编:430077

Copyright © 2012-2014 whscyl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4003921